选题背景
探究实践活动是《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倡导的学习方式。然而,在实际教学中,探究实践活动因其过程复杂与路径不确定,对师生均构成了挑战,这对小学生尤其困难。
对此,本研究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探究实践课堂,通过智能化教学工具,对探究实践活动的组织、过程性数据进行追踪分析,对个性化反馈进行优化,可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,降低实施的复杂程度,增强学生的认知与元认知调控能力,大大降低了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门槛。
本研究选取新课标中“物质与能量”这一主题进行教学实践。这一内容兼具概念抽象与实践门槛高的双重难点,可以为科学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参考。
教学目标
(一)科学观念:1. 准确辨识常见的能量形式,理解其形态的多样性。2. 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,能阐释生活中常见能量的转化。
(二)科学思维:1. 能够运用观察记录、实验数据对能量形式的存在及转化进行分析与论证。2. 能够基于证据对初步预测进行修正,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实证意识。
(三)探究实践能力:1. 在虚拟实验中,能够初步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能量转化的规律。2. 熟练操作虚拟实验平台,利用数字化工具收集和记录证据。
(四)态度责任:1. 遇到困难时,能向教师、同伴或智能助教寻求帮助、调整探究策略。2. 保持对生活中能量现象的好奇心,愿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解决实际问题。
教学设计创新
(一)资源设计:生活化情境+数字化环境。充分利用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动机,借助数字化环境聚焦科学概念。课程以“灯泡发光”“烧水”等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为切入点,迅速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结,唤醒其探究兴趣。在此基础上,研究利用数字化的虚拟实验环境呈现知识。
(二)学习支持:“结构化引导”与“动态化支架”的协同。采用了两种学习支持策略:1. 纸质学习引导单,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清晰的思维框架和操作流程;2. 在线探究平台动态推送个性化认知与元认知支架。二者有机协同精准响应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。
(三)过程调控:“数据驱动”与“智能反馈”的可视化闭环。传统探究教学常面临“过程难监管、反馈不及时、指导欠精准”的痛点。本课中的平台可自动收集学生的行为数据,人工智能依据预设规则进行分析并给予即时反馈。这一闭环设计使得探究过程变得可操作、可监控、可调控,从而让教学决策与学习调整更具针对性。
教学实施
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,以学生在智能平台上的自主探究为主,教师则扮演引导者与解惑者的角色,提供平台操作指导和关键概念点拨。平台智能体在学生探究过程中,依据其学习进度和行为表现,动态提供认知与元认知支架。
“能量”主题的课程内容有四个部分:能量的形式,能量转换,能量转换的简单应用,能量转换的复杂应用,遵循“现象观察—规律探究—实践应用”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。本文以第一部分“能量的形式”为例,详细阐述基于智能平台的POE探究教学实施流程。
(一)预测:情境导入,激活前概念
1. 教学活动。(1)情境激活:教师播放两个简短的生活视频:电热水壶烧水至沸腾、台灯被点亮。随即抛出驱动性问题:“水没有被火烧,为什么会变热沸腾”“灯泡里没有火,为什么能发光发热”?通过讨论,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背后是“能量”在起作用,从而引入主题—“能量的形式”。(2)前测与预测:教师播放一段“水力发电点亮灯泡”的动画,并提问:“在这段视频中,你观察到了哪些形式的能量?”学生先进行口头回答,随后在“小水滴”平台上提交自己的初步想法。此环节旨在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与潜在的认知冲突,为后续的探究与解释提供焦点。
2. 技术支持。在线平台自动记录每位学生的预测文本,为后续的对比反思提供依据。同时,嵌入的智能体以提问形式(如“我们的任务是什么”)帮助学生明确当前的学习目标。
(二)观察:虚拟实验,循证探究
1. 教学活动。(1)教师示范:教师共享屏幕,演示PhET虚拟实验室中的“能量形式和转换”模块。教师以“骑自行车发电点亮灯泡”为例,边操作边提问:“蹬自行车产生了什么能量?能量经过发电机变成了什么形式?”以此示范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。(2)学生自主探究: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学习引导单的步骤,进入PhET虚拟实验室进行自主操作。学生需要通过更换不同的组件,系统地观察不同条件下能量的产生与转化现象,并将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单的表格中。在此过程中,教师巡视并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指导。
2. 技术支持。(1)探究环境:平台集成的PhET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安全、可重复、可操控的探究环境。(2)智能支架:智能体实时监测学生的后台行为数据,并提供两类支架。一类元认知支架:当监测到学生在某一界面停留时间过长或操作漫无目的时,智能体会弹出提示,引导学生管理学习进度和注意力。另一类认知支架:当学生向智能体提问时,智能体会遵循“引导式”原则,通过反问或提供线索的方式给予提示(如“想一想,水龙头里流出的水,推动了什么”),而非直接告知答案。
(三)解释:整合反思,建构新知
1. 教学活动。(1)成果汇报与思维提炼: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代表上台,利用平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记录,并讲解自己的探究思路与发现。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聚集性讨论,尤其是普遍存在的迷思概念,帮助学生梳理实验逻辑,提炼科学思维方法。(2)知识测评与精准补缺:学生在平台上完成一组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在线测验题。教师端能够即时看到全班的作答数据统计图表(正确率、错题分布等)。基于这些数据,快速定位学生共性难点并进行集中讲解,实现精准补缺。(3)反思与科学解释:在经历了探究和讨论后,学生回到平台重新回答初始预测环节提出的问题。此时,学生需要依据观察到的实验证据撰写一段科学的解释,说明能量是如何在不同形式间转化的。(4)分享交流与评估: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,交流自己在本次探究中的收获与反思。教师利用平台展示部分学生的解释文本,进行点评和鼓励,强化其学习成就感与科学表达的信心。
2. 技术支持。平台辅助学生成果的展示、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作答数据、记录学生最终的解释文本以供教师评估和存档。
总之,数字与人工智能技术让复杂的探究实践活动变得越来越容易实施。
(作者周少伟单位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;刘媛、邓毅怡单位系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)
《人民教育》2025年第15-16期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